kaiyun中国开云服务中心

公司新闻 +

CRISPR体外诊断技术行业研究

来源:网络

|

日期:2025-06-21 16:07:21

  CRISPR/Cas9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gRNA的设计,gRNA和非目标区域过多的非特异性结果,脱靶效率较高,特别是靠近PAM的8-10bp不能和非目的区有高同源性。目前为了提高基因组编辑的准确性,对Cas9核酸酶进行了突变,突变后的Cas9只能切割DNA双链中的一条链,通过两个gRNA引导Cas9对DNA切割,可以显著提高基因组编辑的特异性,降低脱靶效应。

CRISPR体外诊断技术行业研究(图1)

  CRISPR/Cas9主要由两部分组成:gRNA和Cas9蛋白。gRNA由CRISPR RNA(crRNA)与反式激活crRNA(trans-activating crRNA,tracrRNA)组成,crRNA的一部分序列能与tracrRNA配对,形成双链RNA结构;一部分序列与靶目标互补区域,以此识别靶序列。Cas9蛋白先与gRNA形成复合体(Cas9-sgRNA),使Cas9蛋白构象变化,产生一条通道,使其更容易与DNA结合。该复合体随机碰撞DNA,若未识别到PAM序列,则会快速离开DNA,发生下一次碰撞;若识别PAM序列,Cas9蛋白的Arg1333和Arg1335会与二核苷酸鸟嘌呤结合,此时,Ser1109和Lsy1107形成磷酸锁结构,与PAM序列旁的+1位核苷酸发生相互作用,促使双链DNA解旋,利用RNA-DNA碱基互补配对原则,核对序列与crRNA的互补情况,若在种子序列出现较多错配,则序列识别过程终止,从而确保Cas9在正确的目标处发挥作用。

CRISPR体外诊断技术行业研究(图2)

  从原理上来说,CRISPR分子诊断方法实际上是将扩增方法与Cas蛋白的检测相结合。CRISPR检测在提高灵敏度的同时,也提高了特异性,而且降低了对仪器依赖。另外,经过方法优化,CRISPR检测也做到了多靶标、一步法定量检测、DNA和RNA相同步骤检测和适合野外偏远地区的快速分子检测。

  CRISPR技术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发现的,并在7年后首次用于生物化学实验,迅速成为人类生物学、农业和微生物学等领域最流行的基因编辑工具。

  在2015年初,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周文华团队提出:CRISPR体系在分子诊断领域将有巨大的应用前景和优势,其因此也作为世界范围内最早提出这一设想的课题组之一。

  但CRISPR体外诊断技术的发展不得不追溯到加州大学(伯克利)的Jennifer Doudna博士、麻省理工张锋博士,二者不但在CRISPR诊断技术的发明、应用上做出奠基性的贡献,还积极致力于该技术的产业化和商业化。

  2016年8月张锋团队在Science期刊上发表了的一篇关于一种新CRISPR核酸酶的文章C2C2(即俗称的Cas13a)。他们意外发现Cas13a在完成特异性切割RNA之后,能够非特异性的切割任意的单链RNA,Cas13a具有强烈的细胞毒性。

  就在张锋进行Cas13a的研究的同时,UC-Berkeley大学的Doudna团队也在进行相同的研究。于同年10在月Nature上发表研究结果——Cas13a非特异性切割RNA能够用于核酸的分子检测。

  此后,张锋团队加速了Cas13a在核酸检测上的研究,于2017年4月在Science期刊上发表研究成果——一个基于CRISPR/Cas13a的分子诊断技术(简称SHERLOCK)。

  2018年2月,Doudna团队在Science期刊上发表研究成果——除Cas13a具有非特异性切割RNA的功能,Cas12a与Cas13a具有相似的特性,在特异性的切割目的DNA之后,能够非特异性的切割单链DNA。并基于此发明了基于Cas12a的分子诊断技术(简称DETECTR)。原理同Cas13a一样,不过用于发光的底物是单链DNA。

  2018年4月,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王金团队在Cell Discovery期刊上发表了基于Cas12a的分子诊断技术。

  2018年9月,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周文华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发表了研究成果——利用CRISPR系统效应蛋白Cas9在与靶核酸分子结合过程中独特的构象变化,高效启动针对靶核酸分子指数倍扩增的分子诊断技术(简称CRISDA)。

  同其它基因编辑技术相比,CRISPR有很多优势:灵活性(对不同的基因靶点只需改变gRNA序列)、高特异性、便捷性、可模块化、可编程、低成本等等,因此该技术正在医疗、农业和工业等多个领域被广泛开发。在医疗领域中,CRISPR技术的应用也主要有三个方向:治疗、科研工具、体外诊断(IVD)。

CRISPR体外诊断技术行业研究(图3)

  就CRISPR技术在IVD领域来看:CRISPR诊断特异性极好,可以检测到一个碱基的突变,非常适合早期筛查肿瘤、检测肿瘤易感基因和致病基因;

  同时,CRISPR诊断技术操作简单、对仪器设备依赖性低、价格低廉,适合野外检测和不发达地区检测;例如国内某兽医科研单位基于CRISPR建立适合养殖场净化的诊断方法,刚果民主共和国利用CRISPR分子诊断技术检测埃博拉病毒(Ebola virus);

  另外,CRISPR诊断对操作者的要求低、结果可视化,因此家庭用CRISPR诊断试剂盒也是许多公司发展的方向。

  据美国咨询公司MarketsandMarkets发布的CRISPR技术市场分析,目前,CRISPR技术主要应用在科研、农业和生物医学等方面;其中,生物医学应用将成为未来五年内增长最快的部分,而基因治疗、药物发现和诊断方面的发展将推动生物医学领域的增长。2017-2023年期间CRISPR技术的市场规模在2017年为5.46亿美元,到2023年将增长至39亿美元,其复合年增长率(CAGR)将达44%;CRISPR体外诊断市场规模预计自2020年开始将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。

CRISPR体外诊断技术行业研究(图4)

  从产品和服务来看,CRISPR技术市场目前以产品为主,相关的酶将占据产品市场的最大份额,这是CRISPR过程中的关键成分之一。

  目前我国进行CRISPR研发的公司主要集中在南京、北京和上海地区,形成了以江浙沪为核心的研发地带。知名公司包括金斯瑞、德泰生物、赛贝生物等21家左右;国内致力于CRISPR技术诊断应用的机构主要有微远基因、克睿基因等。

  作为潜在的医疗手段,它的精确度仍然不够。一旦基因编辑的流程启动,而目前还没有方法可以终止基因编辑的过程,因而就只能等待整个过程自然结束。目前该技术中Cas9酶是“切割”酶中最受关注的,Cas酶切割DNA双螺旋的两条链。但研究表明,CRISPR/Cas9 可以击中准确目标的基因编辑中,有大约一半发生在编辑过程开始的6小时内;而在6小时后,脱靶的编辑开始变多,精准度不断降低。因此,这种“双链断裂”引起人们对切割精准度的担忧,科学家们正在积极寻找其替代品。

  在使用CRISPR/Cas9基因编辑系统的时候,个体化的差异会导致基因编辑系统失效或者造成损害的情况出现。而由于与gRNA不匹配,一个碱基对所产生的基因差异性可能会导致结合效率下降,变异体也可能会导致在可能造成伤害的新位点上的结合。因此,必须在临床前研究以确保在gRNA设计阶段就考虑到基因变异并为临床翻译验证这些gRNA,最终为不同基因型患者提供“安全、有效、个性化”的个性化产品。

  前间区序列邻近基序(PAM)是一个位于靶DNA3’端的短核苷酸基序,可被Cas9蛋白特异性识别。化脓性链球菌可识别标准PAM NGG和非标准PAM NAG。理论上,生物基因组中NGG每隔8bp碱基出现一次;NRG则每4bp碱基出现一次。但由于不同基因序列上的差异,并非所有的基因都能有合适的PAM。分析玉米的全基因组,在有注释的外显子中仅30%能找到特异性切割位点。这表明,PAM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Cas9剪切位点的选择。为了减弱PAM对Cas9蛋白的额限制,可对其进行改造和使用Cas9直系同源酶。

  中外CRISPR诊断技术公司不相伯仲,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,当前世界上还未形成绝对成熟,以及相关领域的龙头企业,商业化和产业化均处于不断探索之中。

  公司曾从NFX手中获得过12万美元的投资;2018年8月获得了由Mayfikaiyun网页登录入口 开云在线eld领投,NFX、8VC、苹果CEO蒂姆·库克和早期癌症筛查公司Grail前首席执行官Jeff Huber参投的2300万美元A轮融资。

  公司于2019年张锋参与成立,核心技术由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授权,分别是基于基因编辑技术CRISPR的诊断技术平台SHERLOCK,和基于合成生物学的分子诊断平台INSPECTR。公司基于CRISPR技术完成快速诊断,可以检测多种生物或样本类型的遗传基因,直至达到个位数的阿摩尔级。

  2019年3月获得了由 Northpond Ventures 和BV百度风投领投35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;2019年9月,从DTRA获得了约200万美元的补助金;2019年11月获得梅琳达·盖茨基金会单笔数额不详的资助金。

  公司成立于2016年,是一家由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应用的先驱者联合创办的转化型生物科技企业,专注于新型医药、分子诊断领域中CRISPR技术原创性应用的开发,致力于解决难治愈性肿瘤、复杂遗传性疾病的临床需求。

  2018年8月完成由启明创投领投,清松资本、盛鼎投资共同投资的1700万美元A轮融资。

  公司成立于2018年,专注于基因科技与精准医疗方向,拥有两大核心技术平台,包括基因编辑技术(CRISPR)的快速诊断平台与二代高通量测序(NGS)平台。产品研发方向为肿瘤靶向药物检测、动态监测、早期筛查和病原体的精准鉴定、耐药基因、毒力因子检测产品,其通过独立医学检验所或医院联合实验室的业务模式和平台,为大众提供临床检测服务。

  公司成立于2019年,是一家专注基因检测,以分子技术为平台的高新技术企业,致力于为客户提供感染性疾病分子诊断的整体解决方案。围绕基因编辑(CRISPR/Cas)和高通量测序(NGS)两大前沿技术路线,专注打造新一代分子诊断平台。

  2020年3月完成由比邻星创投、普华资本和体外诊断资深产业人士等联合投资的近亿元人民币Pre-A轮融资。

上一篇:为生命续航:CRISPR开启癌症治疗新纪元全球医疗展聚焦前沿

上一篇:从《权力的游戏》到现实 万年前“冰原狼”被复活?|科技有狠活

返回新闻列表

联系我们

北京市朝阳区日坛北街32号

电话:010-65094282

传真:010-65094282

kaiyun-yananservice@qq.com

微信公众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