kaiyun中国开云服务中心

研究进展 +

全球首例!罕见遗传病脊髓性肌萎缩症(SMA)患儿产前治疗开创先河

来源:网络

|

日期:2025-03-08 03:48:04

  一名患有严重脊髓性肌萎缩症(1型SMA)的患儿在母亲子宫内接受运动神经元疾病治疗。目前,该患儿将近三岁,未表现出任何罕见遗传病症状。

  脊髓性肌萎缩症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神经肌肉疾病,主要是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1(SMN1)突变导致的脊髓前角α-运动神经元退化变性,以严重的肌无力和肌萎缩为主要临床特征。脊髓性肌萎缩症临床表现多样,起病年龄跨度大,根据起病年龄和临床表现分为5型,其中1型是最常见和最严重的类型,该型患儿出生后2年内常因呼吸衰竭死亡。

  该患儿因存在1型SMA患病风险而接受羊膜穿刺术进行检测。此前,她的哥哥经基因确诊患有1型SMA并已故。患儿的检测结果显示,

  针对SMA基因缺陷及病理生理机制,通过不同手段提升SMA蛋白水平,从而改变疾病发展进程的治疗药物,称为疾病修正治疗(DMT)药物。目前SMA已有3种DMT药物在全球范围内上市,包括反义寡核苷酸药物诺西那生、小分子药物利司扑兰,以及基因替代治疗药物Onasemnogene,这项研究中使用药物即为利司扑兰。

  此前,脊髓性肌萎缩症的治疗均为产后干预。但约半数SMN1基因纯合缺失且仅有两个SMN2基因拷贝的新生儿出生时已出现症状。该研究负责人、美国田纳西州圣犹达儿童研究医院神经治疗中心主任RichardS. Finkel表示:治疗仍存在提升空间。

  据研究者透露,宫内给药方案源于患儿父母的提议。这个家庭曾因该疾病痛失一个孩子,迫切希望了解产前治疗的可能性。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(FDA)和当地机构审查委员会批准了该单例患者的试验方案。在与独立倡导者的协商下,父母提供了书面知情同意。

  母亲于妊娠32周5天至38周6天分娩期间每日服用利司扑兰,每周监测产科健康状况和药物相关副作用,并通过超声检查监测胎儿的生长、活动和解剖发育情况。患儿出生后8天开始服用利司扑兰,并持续至今(截至2025年2月,患儿30月龄)。

  分娩时羊水和脐带血的检测证实药物成功透过胎盘。与同病症新生儿相比,该患儿血液中SMN蛋白水平较高,神经损伤程度较低。母婴血液中SMN及血浆中神经丝蛋白轻链、磷酸化重链水平的连续测量结果见表1。

  婴儿出生时外观正常,但出生后被发现有因室间隔缺损引起的心脏杂音,该问题已自行解决。婴儿还存在轻度视力减退,伴有双眼视神经发育不良导致的短暂固定性眼震,以及与左侧中脑发育不良相关的轻度右侧偏瘫。到目前为止,婴儿还存在全面发育迟缓,但无倒退现象。微阵列和长读长基因组测序未发现其他遗传疾病,如与视隔发育不良和神经内分泌疾病相关的

  迄今(截至2025年2月,患儿30月龄),婴儿未出现SMA特征性表现(如肌张力减退、肌无力、反射消失或肌束震颤)。每6个月进行的运动功能、肌肉超声及电生理学检查显示其周围神经和肌肉发育与年龄相符。

  该研究记录了首个脊髓性肌萎缩症患儿宫内治疗的案例。澳大利亚悉尼新南威尔士大学的儿科神经病学家Michelle Farrar表示,尽管为个案研究,但其凸显了“早期治疗的重要性”,并指出“治疗窗口非常短暂”。该研究负责人、美国圣犹达儿童研究医院Finkel表示,这一积极结果为更大规模的研究奠定了基础,以验证结果的普适性。“这为产前治疗其他产后干预不足的遗传疾病提供了新思路。”

  3.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,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遗传学组. 脊髓性肌萎缩症中国三级预防指南. 中华神经科杂志, 2023,56(5):476-484.

  4.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罕见病分会,中国罕见病联盟,北京罕见病诊疗与保障学会, 等.青少年成人脊髓性肌萎缩症临床诊疗指南.罕见病研究,2023,2(1)2:70-84.kaiyun官网中国 开云

上一篇:精准医疗行业发展潜力与投资战略规划深度分析:投资者需重点关注

上一篇:【数说2024】医学遗传中心2024年鉴

返回新闻列表

联系我们

北京市朝阳区日坛北街32号

电话:010-65094282

传真:010-65094282

kaiyun-yananservice@qq.com

微信公众号